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三国谋臣录之鬼谋者——郭嘉

标签:郭嘉 曹操 荀彧 袁绍 刘备 孙策 刘表 吕布 袁尚

2008-10-27 00:00:00三国 299人已围观

  “……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三国志》

  天才,是凡人所憧憬向往的,然而天才往往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因为他们的遗憾,所以常常被后世美化成全才。可他们本不是全才,所以遭受着这样那样的非议,也许这就是天才的代价。

  郭嘉奉孝,颖川阳翟人(今河南禹州市)。郭嘉小时候就很有远见,天将大乱的时候就隐藏踪迹,秘密结交英杰。由于不与俗人结交,所以当时的人多半不知道他,唯有识人的人惊讶他的才华。

  最初郭奉孝北上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想要学周公,想他那样下士,而他不知用人之机。主意多决断少,好谋无决,想要和他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啊!”于是就离开了袁绍。先前,颍川的戏志才是一个谋士,曹操很器重他,可惜戏志才死的很早。曹操给荀彧写信说:“自从志才死了以后,没有共同计划大事的人。汝、颖虽然有很多奇士,但谁可以继承他呢?”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

  由于前面有个戏志才,荀彧又是先推荐戏志才而后再推荐郭嘉的,于是很多人就认为郭嘉不如戏志才。我认为曹操在给荀彧写信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是郭嘉当时或许还在袁绍阵营里,二是荀彧当时并不认识郭嘉。一是纯属瞎猜,而二就有那么一点自认为的根据。戏志才是荀彧主动推荐,而郭嘉或许是曹操发感慨以后,荀彧特地寻找到的。

  曹操召见了郭嘉,与他共论天下大事。在郭嘉的背影从曹操眼前缓缓消失的时候,曹操惊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出去的时候亦喜的笑着说道:“真吾主也。”

  君臣二人的这一谋面,两人的命运都开始起了变化,那时候曹操岁,郭嘉岁。

  至于二人究竟谈了些什么,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能是《傅子》里记载的这么一段对话,也就是所谓的十胜十败之说。

  曹操对郭嘉说:“袁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州和并州也都听从他,他地广兵强而且好几次不卖皇帝陛下的账。我想讨伐又打不过他,该怎么办呢?”然后郭嘉就说了他的十胜十败。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十胜十败之说是谀词吗?我看不是。首先郭嘉肯定从心底里认为袁绍不如曹操,要不然他跑到曹营准备当俘虏吗?与十胜十败之说相似的荀彧四胜论,贾诩的四胜策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于词语看起来铺张才给人马屁之嫌。

  但是这铺张是必要的吗?其实这十胜十败根本就没有铺张。我们先和荀彧的四胜论对比一下。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十胜十败之说与四胜论的对比后我们可以发现好多相同点,甚至有着抄袭之嫌。我们暂且不讨论这回事,先看看郭嘉究竟比荀彧多说了些什么。

  把它们简化。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