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空城计”司马懿为何故意放诸葛亮一马

标签:司马懿 诸葛亮 曹真 孟达蜀 郭冲 曹叡 郭淮

2008-12-19 00:00:00三国 253人已围观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首次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马退回汉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际,不料,司马懿大军突然出现在城外几十里处,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险招,玩了一手“空城计”,把司马懿吓跑了。

  在正史中,孔明见街亭败绩,北伐受挫,战局已经对己不利,于是迅速撤回汉中,并没有再空耗军力。而曹魏方面,大都督曹真见已经打退蜀汉,也没有苦追。当时,司马懿更是远在宛城一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街亭或西城。《演义》为了贬低曹真,并强调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最大对手,硬是把司马移位到了街亭前线。其实,司马懿是在后来才顶替曹真出现在对蜀汉前线的。

  其实,“空城计”也有其说法来源。《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注里,记有一段郭冲讲的小故事:“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史学界称其为“郭冲三事”,后边还有郭冲的“四事”和“五事”。这个郭冲是诸葛亮的粉丝,他讲的故事都是盲目推重孔明的。这一段“郭冲三事”的情节,更是于史不符、于理不合,十分荒谬。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把他围住不就完了?

  连现在人也明白,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司马懿不会愚蠢和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这事情肯定是虚构的。问题是,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原来,《演义》中司马懿的这个举动,符合了他的身份与目的。他这次出兵,在曹真和郭淮看来,并不是帮他们,而是来抢功劳的。司马懿此前在上庸干掉孟达,已经立了首功;到街亭就破了马谡,并先郭淮一步,取了列柳城,这次头功也被他得了;如果在西城县,司马又捞到一个大的,拿下了诸葛亮,他就算全功了。

  下头的仗还怎么打?

  司马懿功高震主,又抢了曹真的全部功劳,曹氏能放过他么?

  司马刚刚从被贬的状态中恢复,立即便立不世全功,曹氏将没法安置他,司马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司马需要诸葛亮继续存在下去,就像《演义》中诸葛亮特地在华容道放过曹操一样,这是一种权术。司马需要在与诸葛的对垒中,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培植势力,而不是一上来就跟草包曹真争功,那样只会再次贾祸。

  所以,《演义》中“空城计”之后的章节中,感觉到曹真对自己不满的司马懿,处处让着功劳给曹真,自己则一再谨慎谦抑,胜则不求全胜,只要一步步小胜;败则避免大败,实力必须保全——套用眼下网游的攻略,司马懿其实是把诸葛亮当成了供自己练级、打装备的BOSS。

  为将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按正常的战争逻辑分析,出动十五万大军,前后方圆百里之内的虚实,都在大军哨探耳目的监视之下,否则司马懿敢到处乱撞么?何况,司马是非常狡猾的老狐狸。

  诸葛城中的虚实,应该都在司马的算度之中。

  所以,兵临城下时,他“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是在看孔明耍猴戏的丑态,而心里笑他。次子司马昭初生牛犊,不明进退的秘要,偏要替老爸点破。司马懿嫌他年少轻狂,所以才要“教训”一番。诸葛亮见司马懿竟被自己“吓退”,也觉意外,硬撑着得意炫耀一下。

  在罗贯中笔下,这样用心的细节,前后一定会有相似的小故事照应一下,作为提醒(此即“草蛇灰线”)。前面诸葛亮一战而擒夏侯楙,却不杀他,而是放了他,成全他“戴罪立功”,继续瞎指挥,那是因为诸葛看透了夏侯。如今空城之下,司马放过诸葛,让他继续带兵(诸葛若被干掉,蜀汉统帅必然换成魏延,因为当时蒋琬太年轻,姜维也还是无名鼠辈),这是因为司马已经通过马谡和孟达的下场,看透了诸葛。

  《演义》对诸葛搞掉孟达,也有明笔表现。历史上,孟达错判形势,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写司马懿将起宛洛之兵对付自己,不过宛洛在千里之外,鞭长莫及,自己有充分时间准备叛乱。而《演义》中,这封信变成了诸葛亮写给孟达的,摆明了是孔明在促使孟达误判形势。更妙的是,这二人的书信往来,被司马懿截获了,当时司马的表现是“感叹不已”,它对于孔明因小失大,因私废公的做法,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

上一页12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