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诸葛姓氏溯源:“诸葛”之姓为“詹葛”之误

标签:诸葛亮 诸葛瑾 应劭 韦曜 诸葛恪

2009-12-11 00:00:00三国 239人已围观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的一个官宦世家,远祖诸葛丰曾经做过汉朝的司隶校尉。据说诸葛氏家族原单姓“葛”,是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麾下大将葛婴的后裔。关于诸葛氏族由单姓“葛”改为复姓“诸葛”,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根据史书记载,当年陈胜还未称王时,葛婴率部队前往九江,在那里遇见了楚国的后裔襄疆,葛婴为求得正统,便拥襄疆为楚王。但随后便传来陈胜称王的消息,葛婴因一臣不能事二主,就把襄疆又杀了,并随即返回陈县拜见陈胜,并报告了这件事情。陈胜却因此怀恨在心,过后找了一个借口将葛婴斩杀。但到了西汉文帝时,文帝为追录葛婴反抗暴秦的功劳,赐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侯,并世居于此。葛氏为感念文帝功德,遂将“葛”姓与地名合并改称“诸葛”。东汉时诸葛氏族由诸县迁至阳都居住。

  二、葛氏原住诸县,后因故迁移至阳都县居住。在此之前,阳都原有一支“葛”姓的家族,当时的人们受传统的宗族观念影响,为了便于将这支“葛”姓与诸县“葛”姓区别开来,就称其为“诸葛”,即诸县迁来的葛氏。之后,诸葛家族也慢慢接受了这种叫法,并自称起来。

  一直以来,诸葛氏都把山东诸城一地作为繁衍中心,不断向外搬迁。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就常常自称为“琅琊诸葛孔明”。历史上的诸葛名人层出不穷,西汉有司隶校尉诸葛丰,三国有东吴谋士诸葛瑾诸葛恪父子,唐代有检校司空诸葛爽,宋代有制笔名家诸葛高。但最让诸葛氏人自豪的是他们的杰出先人诸葛亮。

  诸葛氏得姓之由

  关于诸葛氏得姓之由,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执有不同的说法的研究者比比皆是。然综其所述,大体可以归纳者有三:

  其一是“诸葛”之姓为“詹葛”之误,此说法见《世本》卷三《氏姓篇》。其书曰:“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其后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

  其“詹葛”又作“瞻葛”,该书举例证云:“宋景公时有大夫瞻葛祁。”而考诸史籍,先秦《世本》所说“瞻葛祁”只是孤证,郑樵《通志?氏族略》引《世本》却无“宋景公时有大夫瞻葛祁。”之语。且在语音上将“瞻葛”误读成“诸葛”,而如果仅仅当成地方方言上的差异,确实有点“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感觉。况后人对此也颇感怀疑,《英贤传》作者贾执就“以语讹之言为不然”(据张澎《姓氏寻源》)。

  其二是由于诸葛氏祖籍山东琅琊诸县,后从琅琊诸县迁至古齐地阳都城南之葛坡。故由此而得“诸葛”之姓,此种说法见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注所引之《吴书》。裴注之引《吴书》曰:“(诸葛瑾)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徒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之为氏。”

  裴注之注引《吴书》的作者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少好学,能属文,“又性精确”,曾在三国孙吴朝任尚书郎、太史令、中书郎、博土祭酒、侍中等职,领修吴国国史,撰有《吴书》二十五卷。此书已佚,此条文字为《三国志》裴注之注、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品藻》、陈延炜《姓氏考略》等书所采信。且诸葛家族为当时名门高第、家族显赫,名重一时。而韦昭是在诸葛恪辅政期间,被其表为太史令,受命撰修当朝国史,是为当代人修当代史,因此应对“诸葛”姓氏的来源把握应更为确切可信。

  其三也同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所注.其引应劭之《风俗通》曰:

  “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子孙诸县候。”

  故后世葛氏子孙便以“诸葛”为姓。《风俗通》一书为东汉应劭所著,此书在保存两汉“物类名号”方面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但由于作此书的宗旨是用正统思想来整齐风俗,所记之事要“该之于义理”,这又不能不使某些内容的严谨确凿度大大折扣。且考诸史料,查遍《史记·惠景间候者年表》和《汉书》等诸表,汉文帝所封的异姓候之中,并无葛婴之名。但在封候之列的却有一位叫郭蒙,汉初被封为东武贞候。其封地东武县与诸县虽同属琅琊郡(隋以后并为一县,即今诸城市),但相距有30多里。在此地方言中,“葛”与“郭”两字发音相同,“蒙”、“婴”不分。故“葛婴”之名疑为“郭蒙”之误。

  此三种说法虽然在诸葛姓氏的得名之途径上有不同的见解,但追本溯源,却毫无例外地认为诸葛姓氏源于先古之时的葛天氏、始于夏商之间的诸候葛伯。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