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考古队领队潘伟斌,亲探古墓葬“推”出魏武陵

标签:曹操

2010-01-11 00:00:00三国 242人已围观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潘伟斌给记者比划曹操墓中的屋顶结构为四角攒尖顶 摄/记者 黑克

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系的潘伟斌,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队领队,从事考古工作20余年。

早在2003年,潘伟斌就对曹操高陵进行了深入研究。2004年,他撰写了专著《三国魏晋南北朝隋陵》,书中除了对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帝王陵墓的丧葬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还收集了大量有关曹操高陵的历史资料。

2007年,潘伟斌撰写了一篇有关高陵的论文,后发表在台湾故宫文物月刊上。在这篇论文中,他已经作出了“曹操陵墓高陵应该在河南省安阳县西高穴村附近”的结论。从曹操高陵考古发掘开始到今天,潘伟斌已经在那里呆了超过一整年,可谓是对其最知根知底的学者。

人物介绍

姓名:潘伟斌 年龄:41岁

身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队领队

忙碌 接个电话工夫 6个未接来电

1月5日晚上,经过了四五天的等待,记者终于等到了忙碌的潘伟斌队长。远远地看见严重缺觉的潘队长,还以为胡子拉碴的他是闭着眼睛的。

这些天承受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家媒体的“追捧”,潘伟斌的身体和精力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是在开会、讲课,他只能关闭手机。

开机后,刚刚挂掉一个电话,就能看到其间有6个未接来电。以前半个月一充电的手机,现在被记者们打成了热线,不得不每天充电。他笑称,“这种人生经历不是谁都能有的”,他现在只盼着公众能够更理性、冷静地看待曹操墓的发现。

而每天都有写日记习惯的潘队长,这些天由于疲于应付各路媒体,全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记录每天的工作。而曹操高陵2号墓,应当进行的资料查找、工作计划和文物修复、整理等工作,也都因潘队长目前“身陷”郑州,无法到现场而一拖再拖。考古所内部的工作安排较多,刚刚结束在郑州大学讲座的潘伟斌也分身乏术。

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没办法,不吸烟我就要睡着了”。晚上10点钟,稍微间隔几秒钟不说话就要睡着的潘队长,对记者下了“逐客令”:“我实在撑不住了,咱们今天就到这儿吧。”

 ;

<!--page-->缘起 沿盗洞手拉麻绳 亲自入墓“侦查”

早在2003年,潘伟斌就在安阳一带,进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文物勘探工作。2006年春节过后,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党委书记贾振林找到了潘伟斌,告诉他派出所在西高穴村发现了一个盗洞,底下可能有东西。

第二天,潘伟斌到现场看到在农田旁的盗洞。“我当时抓着一根麻绳,顺着盗洞就下去了。”潘伟斌说,盗洞虽然被回填过,但土质不多,他用脚一边向下试探,一边让地上的人放绳子。

洞口直接就到了后室,6。5米高的墓室,黄土最高处就有3米多,通向四个耳室的方向,黄土变得少了些。潘伟斌从后室趴着往前走,看到有前室,旁边还有四个侧室。

“我当时掏出数码相机刚拍了两张就没电了,喊他们给我顺下摄像机,打开夜视灯把墓室里的格局拍了下来。”潘伟斌回忆,初次勘查只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摸清了墓道、墓室的方位和尺寸。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考古人员,墓室的面积也不大,第一次下墓室勘查,半个小时的时间已经足够了。

因为被盗,盗洞通了一段时间的气,下到墓室中潘伟斌感觉空气不是很湿润。墓室中的黄土主要是农田灌溉时,顺着盗洞流下去的土,还有盗墓贼刨开的土。

  推演 初步判断 东汉晚期王侯级墓葬

经初次下墓探查,考古队可以初步断定墓室的年代为东汉晚期,而等级则在王侯一级。

回到郑州,潘伟斌一直在猜测,这到底是不是曹操墓。他翻出自己在2004年的专著,认为这可能是曹操墓。

上一页12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