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魏延,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9):诸葛亮坐看魏延、杨仪“演戏”

标签:魏延 诸葛亮 杨仪 蒋琬 陈寿 费瑶 刘琰 郭淮 马谡

2010-02-15 00:00:00三国 377人已围观

  回头再看,“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老这么说可不给诸葛亮面子了,但诸葛亮却并未象有人说的那样处处压制魏延。说明诸葛亮并不在意魏延的性格缺陷方面,而是看好魏延与自己同样对于复国事业的强烈追求,和超出他人的军事才干。请看史料记载:

1、“(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未见诸葛亮对魏延有何压制。

2、“建兴十年,(刘琰)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於是亮遣琰还成都”《刘琰传》。未见记载诸葛亮对魏延有何压制。

3、“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杨仪传》。真无所偏废吗?“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毎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费祎传》。既然是“百家争鸣”,你拿刀在人家头上晃什么?这可是要命的事,显然是魏延大错特错。但仍未见诸葛亮对魏延有何责让、压制一下,这是有所偏爱了。而杨仪终究被“偏废”了:“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由此看来,因魏延并无“睚眦报怨”(陈寿法正)的品性,没有枉杀一人的记录,所以诸葛亮并未因魏延和杨仪吵嘴动刀而对魏延有实质性的不满。相反,经考验“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后,认可魏延的军事才干(至于其政治交往能力不强,则有蒋琬分工弥补),申报朝廷给予魏延在军中除自己而外最高的权力“假节”、军中最高的官职“征西大将军”和当时蜀国授予文武官员最高的爵位“南郑侯”,这是挑选军事接班人的实质性作为。“冀时论必当以代亮”,虽是朝廷猜测魏延的想法,却也透露了当时舆论认为魏延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由于秘而不宣,人们不知道政治接班人是蒋琬)。

在《三国志·董允传》里有一段裴注:“襄阳记曰……孙权尝大醉问(费)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於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於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董)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於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这一段记载杨仪、魏延的争吵不和,说明在当时非常“有名”,都传到他国去了。诸葛亮为什么不早制止呢?还是没有制止的能力?

我以为,诸葛亮的“不问”,有着隐藏的不宜公开的原因,这和魏延、杨仪的未来命运有密切的关系。试予以剖析:

1、诸葛亮有必要、有能力制止二人的争吵。将相失和,大臣被人看成牧竖小人,国之名声受损,易为敌国离间致祸,诸葛亮没有这个政治远见?《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只写了一篇《甘戚论》,劝说二人无效,就再也没有下文了。连魏延动刀也不抑制一下?降职、调职、隔离、关禁闭、议事不许带刀、禁言等等,一般人都可以找出种种方法解决问题,以法治见长的诸葛亮的法治水平哪去了?要说这事符合诸葛亮的行为逻辑,应当是另有原因。

2、接班人的议事日程。自从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使用马谡为先锋,就有了寻找培养接班人的明显意图。马谡死后,杨仪的文才、魏延的武干都在他人之上。诸葛亮在后人中要挑选接班人,杨仪、魏延是正常的人选(此时有个文武皆能的李严,与诸葛亮的关系复杂,在此不谈)。

3、比较事情的重要性。可惜杨仪、魏延二人不能“珠联璧合”,那么去谁、留谁,或另选接班人就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而两人发生矛盾,正是从旁观察二人,深入了解二人性情的极好机会,因此制止二人争吵与挑选接班人相比,就显得不是最重要了。说明诸葛亮不是无能、不问,而是正在问,是另有其因的问。这才是诸葛亮的真正行为逻辑。

4、让二人充分表演。杨仪的表现显出其不顾大局。作为政治家要有容人之量,小事不必斤斤计较。而杨仪尽管被刀架在头上,吓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还是要吵下去:“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吵嘴、面子、压倒对方比国之体统、为政之道更重要。杨仪狭隘偏执的性格充分暴露出来。

魏延的表现显出他对政治影响不感兴趣。议事动刀,表现军人的“武士道”,给所有执政的官员留下坏印象,显然是没有政治头脑。“一日之中,羽檄交至。……蒋、允咸保仪疑延”,这里难道没有以上原因?。正如陈寿所评:“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魏延的被谋杀,无疑自己也有次要原因。

上一页12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