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读《三国演义》札记之十五——诸葛亮吊丧

标签:诸葛亮 周瑜 鲁肃 孟获 庞统 赵云

2010-04-16 00:00:00三国 342人已围观

  说起吊丧,我觉得跟哭丧、哭陵、哭坟以及追悼会是一回事儿。都是对故去的人的追思和自己感情的宣泄。在这种场合说的话叫祭文、悼词,或者叫念叨。

  吊丧也分人、分事儿。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儿,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

  民间吊丧都简单。寻常人家,怀念故人,悲从中来,禁不住放声痛哭。女人家一般都是拖着长腔边哭便念叨:“我——的——×呀,……。”话多,哭诉时间长。

  男爷们儿通常来的直接,大嘴一咧:“呜——呜——!。。。。。。。”念叨的一般不多。那是把许多想说的话埋在了心里,发泄的表象多是涕泪横流。

  凭吊以后,心情会轻松许的多。

  官方的吊丧是比较讲究的。除了繁琐的仪式外,还要诵读祭文。那是出于官场的需要,是礼数,是排场,甚至是政治、军事、外交的需要。诸葛亮吊丧就是典型的一例。

  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lěi)阳县凤雏理事》。说的是赤壁之战以后,周瑜先是中箭受伤,后又三次郁闷生气,金疮迸发,不幸英年早逝。诸葛亮为继续巩固孙刘联盟,消除误解,毅然冒险到东吴吊丧。这时在东吴似乎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周瑜是被诸葛气死的。所以此行非常危险,但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胸有成竹。

  孔明径至柴桑,鲁肃以礼相见。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孔明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lèi)酒一觞(shāng);君其有灵,享我蒸尝!

  祭文是文,是平日里少见的奇文,奇文均可赏。写祭文也是程式化的,跟现在的悼词差不多。先表示悲痛,接着诉说生平、才学、业绩等,再作一番称颂,结尾都是“呜呼痛(哀)哉,伏惟尚飨”。“伏惟尚飨”就是恭请享受祭品的意思。只不过现在悼词的结尾都改作“永垂不朽”了。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hào)天昏暗,三军怆(chuàng)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míng)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wéi)尚飨(xiǎng)!

  祭文确实写的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泉涌,哀恸(tòng)不已。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mù),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高吧。诸葛亮如此哭祭一番,便轻松化解了孙刘两家的隔阂。东吴的文武众人非但不痛恨,反倒同情起诸葛亮来了,还怨周瑜气量狭窄。说来诸葛亮有些取巧,周瑜有点冤呐。

  我们平日唱歌都说笑比哭好,也不尽然,得分什么事儿。在这件事上还真是哭比笑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还有一次吊丧、诵读祭文的经历,那就是吊唁南征平叛战死的将士。

  那是书中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讲的是诸葛亮率军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叛乱,班师回朝途中,到泸水边时突遇愁云惨雾、飞沙走石,大军受阻。询问之下,原来是水中有猖(chāng)神作祸,非祭奠而不能驱散。这段描写有点鬼神的味道。

  于是诸葛亮唤行厨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

  将馒头作为祭品祭奠亡灵鬼魂,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有种说法,说是今天的馒头也是起源于此,只是少了肉馅而已。

  这次对待众多但却无名的鬼魂,祭文的口气就有所不同了,话没那么客气了,字里行间透露着天朝的威严和怜悯。

  其文曰:

上一页12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