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说曹操,曹操“盗”?

标签:曹操

2010-06-15 00:00:00三国 237人已围观

  在本山大叔小品《火炬手》中,白云大妈曾抢答过一个问题——问:谁跑得最快?答: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到”’。这当然是个笑话。不过,自去年从河南安阳“曹操墓”横空出世后,“说曹操,曹操‘盗’”,似也具有了流行潜质——墓室几被盗空,却没留下“盗墓笔记”,供后世研究。

  本来这事儿已告一段落,可随着新《三国》的热播,近来这千年古墓,或也要“不甘寂寞”,焕发商机了:6月11日,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次日踩着“文化遗产日”的点,安阳开始发掘高陵1号墓,并有央视直播。当地甚至让村民改为夜间割麦,以免影响直播。

  这套组合动作,超出纯粹的考古意义和学术范畴,让隐于其后利益躁动显露无疑。这座被盗得一穷二白的“曹操墓”,虽存在巨大争议,却生动地诠释了一门新学问——“考古经济学”。

  这门学问,现在颇为流行。发掘“曹操墓”就像一本教科书,涵盖了其所需的各种典型要素。首先,它讲究“师出有名”,不管善名恶名,有知名度就行。曹操这种极具争议性的名人,也是上佳之选。其次,需要“似是而非”。传说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就如专门为这一条而生。被无数盗墓前辈光顾,空空如也的墓穴,进一步为其争议性悬疑性推波助澜。也许,在“考古经济学”语境下,争议性凝聚的关注效应,与其未来的利益输出呈正比。

  哪怕考古界权威坚称,考古最重要的是讲证据,盗过的墓不该列入重大考古发现,西高穴大墓不是曹操墓;哪怕不少网民觉得直播未能释疑解惑;哪怕河南考古人士的措辞日趋谨慎,回避“墓主是谁”的根本问题,郁结在曹操墓头的疑云,依然不见消散。人们各抒胸臆,又各执己见,彼此都说服不了对方。

  舆论担心“曹操墓”变成第二个“周老虎”。可是,考古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像“虎照真伪”一样,可以快速精准鉴别。而“考古经济学”诱人的现实利益,对当地政府和民众又有着不容小觑的吸引力。所以,一旦公权机构高调介入,考古的学术属性就要让位于现实的利益属性。

  于是,墓主是谁,就难以和“虎照是否造假”进行简单类比,“古墓派”也就比“虎照门”更复杂,更难定性了。大张旗鼓发掘的究竟是不是曹操墓,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地态度了。历史还曾被视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何况一个面目可疑的古墓?

  “说曹操,曹操盗”,这在增加考古难度的同时,也赋予了当地更大的“裁量权”。没有证据有时就是最好的证据,接下来自然就是“说曹操曹操到”了。“古墓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这就是现实比历史更具“魅力”之处吧。当人们执著于一些细节真伪,争得面红耳赤,当地却可以“主题先行”,运用权力的翻云覆雨手,根据正传野史,从历史花名册中,指派了一位被公认为有助于当地发展的名人来担当墓主。至于他姓曹还是姓魏,也就不重要了。这份先见与豁达,当真羡煞旁人。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