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就《三国演义》而言,论小说家的一些手法

标签:周瑜 诸葛亮 曹操 刘备 鲁肃 蔡瑁 张允刘表 诸葛瑾

2010-07-05 00:00:00三国 419人已围观

小说家是有个人偏好的,这点毫无疑问
是个人都有个人偏好
没有七情六欲的是神仙
不是人类

但是一个伟大的历史题材小说家又必须要限制自己无限为偶像贴金的行为
尤其是历史主导问题,作者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胡来
写三国演义,不能因为作者喜欢周瑜,就把周瑜写成最后没死,再弄出个金刚不败之身来
历史题材小说,虽然可以有些偏好,但是改动必须合理,本质必须遵循历史的轨迹

但是小说家没有办法在不歪曲人物本质的情况下
靠一些手法来美化偶像,同时打击偶像的对立面吗?
答案是否定的
最明显的就是诸葛亮和周瑜的问题

赤壁之战
大战的指挥都是周瑜来操作的
作者没有歪曲事实
但是作者玩了个手法
把做作战的内容一笔带过,你不能说他把功劳强加给了诸葛亮,但是,作者确实通过妙笔生花,转移了读书不精,不用大脑的读者的视线。赤壁之战让人津津乐道的,最后成了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然后才是连环船和苦肉计。
作者什么都没有歪曲,只不过把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写的生动些,于是便成功的让读者转移了视线,而追根问底,作者的小说的内容没有脱离周瑜指挥若定的能耐,也没有否认诸葛亮的作用很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避重就轻,让读者偏移了。

后人问起来,赤壁之战谁最功劳大啊,大部分读者是要掉进作者的陷阱,认可诸葛亮功劳盖天的,但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把各个事件一个一个不带个人感情的枚举出来,结果愕然是相反的。

同样的手法,作者通篇屡次使用
结果就是作者的小说大范围上没有脱离历史的轨迹
人物形象也罢
历史事件也罢
没有太大的出入
但是读者偏偏就被作者引向了一个作者想让读者去但是又不能明着写的方向
就三气周瑜而言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个前提
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毛本的最大区别是
老罗的三国我认为里面的人物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
都是有缺陷的
而毛本不尽然

然后,周瑜在三国演义中到底是怎么死的?
最关键的是毒箭,毒箭的出现使周瑜的死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但是作者一笔带过了毒箭的关键因素后
开始大张旗鼓的描述诸葛亮和周瑜的三次交锋
以及周瑜三次大怒的结果
让读者造成了周瑜是被活活气死的结论
进一步抬高了诸葛亮的形象
而周瑜则成为可怜的垫脚石
成为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

但是抛开个人崇拜的一些情感因素
周瑜真的是因为心胸狭窄,因为嫉妒而死的吗?
在演义中,我找不到相关的切实的证据
我看到的只有周瑜的愤怒而没有看到嫉妒
愤怒是对交战的敌人的最常见情绪
张飞拿不下严颜的时候也很生气
勃然大怒
连生吞活剥的心思都有
难道张飞是在嫉妒严颜吗?
看周瑜最初和诸葛亮交往
周瑜一开始就是认识到诸葛亮的大才的
我们假设周瑜是个嫉妒的人
那么诸葛亮大才在面前
周瑜应该怎么做最合理?

我们可以参考庞涓
要么除掉,要么驱逐去他国
但是周瑜是怎么做的?
他是让诸葛瑾去劝服
很可惜,三国演义在这里一笔带过了
也有的亮迷或许会认为,诸葛亮刚见到周瑜还不显山露水
周瑜不觉得诸葛亮有大才,至少不认为诸葛亮比自己强

那么我们再看后面
周瑜经过了草船借箭的事情
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一个公开承认自己不如别人的人,如何会是一个嫉妒的人
嫉妒别人的人,往往不会允许别人高过自己,白雪公主的后母何时承认过自己不如白雪公主了?
光看这些,我们为什么会认为周瑜心胸狭窄呢?

让我们来看几个段子

孔明笑曰:“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耳。吾故以片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吴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成;如各相谋害,大事休矣。操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公瑾若去,必为所擒。今只当先决水战,挫动北军锐气,别寻妙计破之。望子敬善言以告公瑾为幸。”

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闹了半天心胸狭窄一词都是诸葛亮嘴巴里面蹦出来的
你找老罗质问,老罗保准告诉你,的确是我写成诸葛亮说的,但是不代表是我的结论
诸葛亮对鲁肃这个翩翩君子说这话
有益于自己安全
再看周瑜多次要杀诸葛亮的理由

第一,周瑜让诸葛瑾来劝说诸葛亮

上一页123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