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新书推荐:《走近曹操》把历史人物还原到历史场景中

标签:曹操 曹丕 刘备 关羽

2010-07-15 00:00:00三国 267人已围观

  人物名片:

  于涛,山东济南人。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著作有《三国前传》、《走近曹操》。

  7月11日下午,于涛在宁波书城四楼报告厅“说曹操”,并为宁波读者签售中华书局出品的新作《走近曹操》。

 ;

  记者: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新作《走近曹操》吧。

  于涛:这本书的主线就是曹操的理想,而他的理想可以被概括成八个字“立军为民,天下太平”。

  我不是单一地缀述史实,也不是重在分析史料,而是对人物多了一份人文的关怀、同情和理解。不只是从专业史学研究的角度还原曹操的形象和言行,更是要走近人物的内心,探寻他内心纠结的奥秘,并给我们当下一些启示,一些关怀。

  记者:那通过什么方式走近呢?

  于涛:走近的过程,要是从历史研究的手段来讲,王国维先生倡导的是“双重证据法”,一重证据来自于地下,一重证据来自于传世文献,而现代学者为历史研究又增加了一重方法,“走入田野”,现在被称之为“三重证据法”。如果我们从文献和考古材料中无法还原历史,无法接近历史真相时,是不是能够在田野当中,在曾经古人经历过的那些场景中找到古人的踪迹,寻找到一些我们对于历史真实的感受。

  不过判断史料是否真实确实比较难。有人说研究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宋元以后,需要材料;二是宋元以前,需要才智。就是说宋元以及以后的史料特别多,只需要收集、整理、分解、判断就可以,而宋元以前的相对少,越往前越少,当然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少。

  我认为对史书材料的剥离很重要。很多材料不可避免地有主观色彩,有些可以通过我们的知识、技术和研究可以断定,被称之为第一层次的材料,如官方的布告、文件等。但更多的是没有旁证的第二层次的材料的堆积。还有第三层次的材料,如遗闻轶事,特别是对曹操情节化的描述。我们知道,孤证难立,那就要尽量把历史人物还原到历史场景中去,摘除“有色眼镜”,公平公正地看待历史,按照历史的轨迹去接近他。

  记者:您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于涛:他首先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成长轨迹,一旦把他标定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时候,就已经拉开了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我们从小建立了朴素而简单的历史观,那就是好和坏的判断,这样也许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历史,但也注定容易产生误读,因为历史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1800多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角色通常是“白脸”:狡诈、歹毒、阴险、多疑等。但其实曹操有理想、有社会关怀、有敬畏之心,又智慧、务实等众多的优点。我曾在新加坡的学校中做过调查,选取三国中曹操、刘备关羽等多个人物,问学生愿意做谁?结果80%的学生选择做曹操,他们的理由是曹操是个很真实的、乐观现实的人。现实中的曹操经常用开玩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他是个“减压型”的人。哪怕在让他伤筋动骨的“赤壁之战”后,依然能仰天长笑,说出“能够活着走出来当然应该高兴”这样的话,证明了他的乐观和百折不挠。在历史上,大家可以拿曹操开玩笑,但绝对不会拿刘邦、秦始皇开玩笑。

  同时,曹操具有很大的社会关怀,是个从现实走向理想,为社会树立终极目标的人。当然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社会大环境,尽管20岁之前的曹操“不治行业”,但在20岁之后,他却忽然转型,和当时的一群年轻人一起充满理想——“澄清天下”、“除残去秽”,因为当时的社会处于无规则的混乱之中,他们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建立有规则的社会。曹操的《对酒》一诗中就具体勾画过这一理想:君主贤明、大臣忠良、百姓安居乐业……这不仅是曹操的终极理想,也是汉末精英们的终极理想,也是古代中国人的终极理想。哪怕在人生的终点时候,曹操最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尚未安定的“天下”。

  所以,曹操既不是“白脸”,也不是“红脸”,而是实实在在、完完全全的人。希望我的讲述能走近历史上真实、多面的曹操。

  记者:同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三国,易中天《品三国》曾经红极一时,您有心理压力吗?您会用怎样的视角?

  于涛:压力谈不上。其实我最想讲的就是三国。讲曹操对于我来说只是很小的积累,对于那段历史来说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如果讲三国,将可以动用我全部的资源、学识,可以多角度、多维度地展现色彩绚烂、场景宏大的三国历史。现在我只能讲陪伴曹操度过一生的重点人物,一旦讲三国,还可以将众多次重点级的人物、非重点级的人物展现出来,让读者和观众触摸到更真实、更立体感的历史时空中各种人物。只从伟大的人物着手,对于丰富的三国历史还是一种缺憾。

上一页12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