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石头“三国”话曹家(一):曹操挥笔留《衮雪》

标签:曹操 夏侯渊 刘协 张郃 刘备 张鲁 孙权 诸葛亮 韩遂

2010-08-14 00:00:00三国 265人已围观

  编者按:

  李苦禅先生不仅是我国的书画宗师,也是收藏大家,他收藏的历代碑帖,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质甚佳,令人叹服。2010年4月北京画院举办了《苦禅金石缘》,反响热烈。本版有幸邀请苦禅先生的公子、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国画家李燕撰写此文。

  李燕先生希望,近年来通过介绍“苦禅老人在传统文化领域中多方面的修养和成就,比如他对京剧并结合于绘画研究的成就,加深并拓展了对写意美学的继承和发扬等等。同时也让‘文革’文化断层后过来的年轻观众了解到,我国悠久的绘画历史一再告诉世人,做一个真正的中国画家,理应具备全面丰厚的文化素养。”他鼓励青年人努力学习国学,可谓用心良苦,精神可嘉。

  缘 起

  大家都知道,我的父亲苦禅老人是位国画家,其实他更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研究。2010年4月,我们在北京画院全力支持下举办了《苦禅金石缘》的展览。虽然由于场地的关系,仅仅展出了72件藏品与老人的部分题跋手迹,但这也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注视。毕竟在中国画坛,至少已有60多年没举办过类似内容的展览了。国学中的“金石学”对中国近代书画革故鼎新的影响,早应列入“钩沉补缺”的课题了!

  社会对此展的热忱关注令我们十分感动,也十分鼓舞——经过“文革”和几十年的变迁,我们保存并整理这些碑帖、手稿和史料所付出的心血,终归得到了广大同仁们的承认、理解和高度的评价。欣慰之余,也十分怅然,不禁回忆起许多帮助苦禅老人整理碑帖的往事。

  记得小时候,父亲正在一边指点一边讲述着一张拓片,我在旁边忽然发现有我认识的三个大字——“诸葛亮”!我惊喜地问父亲:“这碑文记的是三国的故事吧?”父亲笑了,说:“是啊!这碑文记述的就是历史、人物、社会风情。历史上有‘三国’魏蜀吴,这石头碑文上就能有‘三国’,后人又编了好多‘三国’的故事,口口相传,由说书艺人们说了好几百年;说到了元朝,又编成了‘三国’的戏;说到了明朝,让个大才子罗冠中编成了一部书《三国演义》。刘、关、张、诸葛亮……日后能传得家喻户晓靠得就是各路评书家说的‘三国’故事和大戏里演的‘三国’戏曲,这些可比正史上的‘三国’和石头上的‘三国’热闹多了!咱家存的好几种拓片上都有“石头上的三国啊!这有‘诸葛亮’三字的石碑就是其中一件,咱家这份保留的字最多,以后再拓的留下的字越来越少,都让可恶的拓片商人给毁了!拓一次毁几个字,他早拓的就值钱啦!”

  从那时起,“石头上的‘三国’”就印在了我的心里。多少年过来了,评书“三国”、戏曲“三国”、曲艺“三国”在我的脑中积累了不少,自己讲课时也常常引用,听众很欢迎。这几年,随着“三国”的各种影视片火爆传播,特别是疑似“曹操墓”的发掘报导,又把‘三国’热——特别是把“曹操热”推向了新高。然而本人行笔为文往往择选“热中冷”——我就从苦禅老人保存的四份碑拓中聊聊“石头上的‘三国’——曹家”吧!

  曹操挥笔留《衮雪》

威慑朝廷诡称臣

  通往汉中蜀地的山中有一险道,人称“褒斜道”。在它的南段,永平四年(公元61年)东汉明帝(刘庄)下诏书开凿了隧道,古人称“石门”。南出石门便与栈道相连,车辆、行人从此通行就便利多了。此处山势险峻,又有褒水湍急,文人墨客途经于此,多有感而发,即兴题文记事于石壁,镌刻留迹,代不乏人。而“建安文学家”曹操路过此处,看到山势之险,目睹石门之下,褒水奔腾,激浪拍岸,犹如雪花翻滚,触景生情,当即挥笔,在石壁之上写下了“衮雪”两个大字,想必亦如横朔赋诗。尽兴挥毫之后,曹操并没有落款,但是古往今来似乎没有人置疑此迹。据我现有材料,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古人说:“字如其人”,又说“书为心画”。此二字下笔柔中有刚,雄浑有力,间架充实稳健,“衮”字尤显神采飞扬而极其自信,正是曹操的心迹,似非他人所能为。此二字镌刻甚深,至今清晰无损,自有流传千古的气势。

  其二,在此摩崖刻石旁有宋代宝庆丙戌年(公元1226年)的一篇题记刻石,记的是几位“徕玩”“登石门者”见到了“衮雪”,文中记有保护“衮雪”二字的贴壁碑亭已经坏了:“衮雪旧有亭,需复规度”。这篇题字也是模仿汉隶,古拙有趣,但大不如曹操的隶书有气魄。因“重文轻武”丢了半壁江山的南宋,其墨客下笔虽强作隶书,却早已没有炎汉的遗风了!顺便提一下,古时的“衮”字可与“滚”通,杜甫诗句即有“不尽长江衮衮来”的版本。

上一页123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