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拨开情感的因素 探析刘备伐吴的真正目的

标签:刘备 孙权 陆逊 曹丕 关羽 邓芝 诸葛亮 曹操 刘晔

2011-04-18 00:00:00三国 270人已围观

 ; ; ; 刘备在称帝后,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起了讨伐东吴的夷陵战役。但是最后却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那么,刘备集中了当时蜀国的主力部队,进行此次战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在发起一次重大战役的时候,必定会有一个明确战役目标。也就是战役预期要达到的政治、军事、经济或其它基本目标。目前,对刘备本次战役的目标有两种观点:

  1、为关羽报仇,狠狠教训一下孙权,夺回荆州。

  2、为关羽报仇,消灭东吴政权。

  这两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实际的情况,就会发现,刘备发动本次战役是另有企图的。

  一、当时的形势

  在219年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后,紧接着曹操又击败刘封军,攻占了上庸等地。刘备不仅地盘大大减少,只剩下益州一地,而且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至少在荆州损失了4万多人,在上庸损失了1万人。对于相对弱小的刘备集团来说,一下子损失5万多兵马,实力遭到的损伤是可想而知的。

  在221年刘备准备发动伐吴战役时,其总兵力我在《吴蜀夷陵之战兵力分析》一文中,已经有比较详细的分析,这里不再多讲,大约是11万左右。除去防御汉中必须的3万人和成都、内地的留守1万人外,能用于进攻东吴的只有7万人。由于道路遥远,沿途的留守部队还需要分兵,实际能用于同东吴作战的前线部队仅有5万多人。

  东吴方面,当时总兵力应在15万左右——陆逊所督的兵团有5万人,原巫山、秭归一线驻守部队5千人,荆州留守部队(诸葛谨部)至少1万人,东线防备曹军的部队不会少于5万人(因为在当年10月防御曹军大举进攻时,东线的两路大军兵力是很强大的),另外在南方等地的镇守和平叛部队也有1~2万人,加上孙权手中的战略预备队2万左右。

  而吴蜀双方的共同敌人曹魏军,其兵力更加强大,而且处于非常有利的战略地位。魏国不仅可以利用蜀国东进的时机,在北面同时进攻东吴,使其两线作战,又可以趁刘备主力远在荆州作战的机会,集中主力进攻汉中,使蜀国两面受敌。而不管魏国进攻哪一方,都将使其的处境非常的危险。

  当然,由于是蜀国主动进攻东吴,在魏国可能攻击时必定会撤军而回。这样魏国就无法达到使吴蜀双方两败俱伤的目的了,所以魏国最大的可能是趁机进攻东吴。

  东吴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马上采取了外交欺骗行动,向魏国称臣投降。魏帝曹丕被孙权的花言巧语所蒙骗,拒绝了属下的趁机进攻东吴的建议。东吴得以集中兵力迎击刘备,避免了两线作战。

  二、刘备的真实战役企图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以刘备的5~6万(顶多7万)部队要想击败东吴的兵力相当的防御兵团是非常困难的,何况还有其他的问题:

  1、刘备军的水军比较弱小,在其发动进攻之前,没有大规模修造战船和训练水军的记载,从后来战役中刘备没有水陆并进的情况,也可以知道,刘备也知道自己的水军不是吴军的对手。以这样的水军实力,要想在长江沿岸的荆州地区赢得战役的胜利,基本是不可能的,曹操在赤壁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证明。

  2、以刘备当时的总兵力,即使击败陆逊,占领荆州,也无法加以保守。防御荆州地区至少需要4~5万人的部队(需要防备魏、吴两方的进攻),这样刘备手中只有2万人左右的机动兵力,一旦魏国进攻汉中,形势不可想象。

  3、如果真的占据荆州,必将直接威胁到东吴的生存利益,与其的冲突将进一步扩大,恐怕将形成东吴和魏国联合进攻蜀国的最不利情况。

  4、以上三条说明,刘备连占据荆州都是非常困难的,更不要说消灭东吴了。

  5、或许刘备会有更多的部队,但是在221年蜀国只有20万户和90万人民,是很难再供养更多的军队了。

  这样很普通的道理,以刘备的战略头脑应当是完全明白的。可是刘备为什么还要不顾众多属下的反对意见,坚持发动对东吴的进攻呢?

  首先,可以排除刘备意气用事,不顾大局的情况。由于关羽败亡是在219年12月,刘备直到221年6月称帝后才决定出兵,说明他是有预谋的:

  关羽刚败亡时,刘备的主力也刚结束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不久,其兵力不仅消耗很大,而且非常疲劳,根本无法劳师远征;紧接着又失去了上庸,使其地盘更加减小;而两战下来损失兵力达5万以上,加上汉中战役的损失,总共有6~7万之多,刘备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恢复部队的实力。所以刘备没有立即发动复仇之战。

上一页123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