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刘备临终前使用了什么花招让诸葛亮至死不敢篡位

标签:诸葛亮 刘备 刘禅 曹操 孟获 庞统

2012-01-09 00:00:00三国 302人已围观

  杜甫的感慨与艳羡

  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于中原大地十数载的大诗人杜甫来到了成都锦官城外的浣花溪畔结庐而居。那时候,杜甫常沿着清澈的浣花溪,走到离他的草堂数箭之遥的武侯祠。武侯祠——这座祠堂的正式称呼应该是汉昭烈庙,因为它奉祀的是蜀汉的创立者刘备,但不论是在杜甫所在的唐代还是在我的今天,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作武侯祠,好像诸葛亮不是沾了刘备的光才得以在此占据一席之地,而是刘备反倒托了诸葛亮的福。

  这时候,杜甫已经年近花甲了,大半生中,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奔走于长安的豪门富贵之间,“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一切屈辱和辛酸,原本都是为了翼求到一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最终,可怜的老杜只当了几天无权无势的左拾遗,政治上可谓极度失败。因此,当这位杰出的诗人面对武侯祠中肃穆庄严的诸葛亮的塑像时,遥想起同是文人的诸葛亮在历史上留下的赫赫功名时,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是的,诸葛亮的确是历代文人梦想的典范,面对他,有几个文人不感到无地自容乃至痛不欲生呢?除却那些立志要做世外逸民的隐逸之士,所有抱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人,无不希望能有一个像诸葛亮那样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已成为历代文人的一块心病,面对诸葛亮,大概很少有文人不感到一种莫名的艳羡、惋惜共同交织的复杂情怀。

  杜甫在他的诗作中,屡次写到这位并没有取得最后成功的英雄: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世音书漫寂寥。

  ——《阁夜》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之五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要的是机缘和地位

  227年,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兵讨伐曹魏前夕,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折,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在这份奏折中,诸葛亮回忆了自己青年时期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理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番话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年轻时生活理念的真实写照,现在已经不大可考,但估计其中有一定的矫饰成分。作为一个儒者,修身齐家然后是治国平天下,而诸葛亮本身即是一个典型的儒者,他在南阳隐居,一则避乱,二则是等待机会,就像姜子牙在渭水垂钓一样。从他所选择的隐居之地南阳就可以看出他的深谋远虑:南阳离首都洛阳的距离既不是太远,也不是太近,这使诸葛亮能准确及时地获得朝廷的最新动向,却又不必卷入其中的纷争。南阳同时还是一个人文渊薮之地,当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时人未之许也,唯有南阳那批和他一道隐居的朋友们深以为然。

  正是在南阳那看似悠闲的隐居生活期间,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们规划了东汉灭亡以后如何重新整治中国的方略。对此,诸葛亮有他一整套的想法,这些想法既具有战略的高度,同时也具有战术的可操作性。

  我们看到,在东汉末年诸侯并起之际,知识分子——或曰士大夫,或曰儒者,或曰文人——比以往江山一统的年代更能拥有发挥自己才华和政治抱负的机会,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主公可以投奔,可以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士那样,此地不合则另走一家。因此,东汉末年事实上是一个人才大流动的时期,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奔走于诸侯之间,以求谋得终生的富贵和死后的英名。

  但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一直在隆中隐居,从来不曾跑到任何一家诸侯那里毛遂自荐;与他相反,他的好友,同样为东汉末人杰的庞统却是自个儿跑到刘备那里去的。诸葛亮沉静地坐在隆中的草堂上,坐在他的书桌前,好像算准了刘备会来一个三顾茅庐的礼贤下士。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