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两汉兵学的奠基人韩信

标签:韩信 班固 项羽

2013-05-14 00:00:00三国 282人已围观

  所谓兵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战争为研究对象的学说,是透过在战争中呈现出来的诸种表象揭示其确定性的内在本质,并进而把握致胜之道。我国古代兵学成果非常丰硕,而两汉时期的兵学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与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所作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韩信以其在楚汉战争中卓著的战绩、卓越的军事智谋和用兵艺术,给古代军事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楚汉战争胜利后,韩信主持序次兵法,开启了我国古代兵书整理、校定、分类与学术总结的先河,为传承我国古代兵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两汉兵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对后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

  宋时,一代文学宗师苏轼曾经来到淮水岸边,徜徉在淮阴城下,寻访韩信在故乡的遗迹,他驻足淮阴侯庙前,文思如泉涌,挥毫写下了散文名篇——《淮阴侯庙记》。“当嬴氏刑惨网密,毒流海内,销锋镝,诛豪俊,将军(韩信)乃辱身污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这是苏轼对韩信的感言。战国末年,淮阴地属楚国,在七雄并立的纷乱年代,人民经历长期的战乱,渴望休养生息,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秦王朝苛法严刑,横征暴敛,实施空前残暴的统治,使社会生产和生活都受到严重破坏。在秦的高压统治之下,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都在等待时机,起而反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1〕这句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是被压迫者的怒吼,也是对有识之士的召唤。在反秦起义的风暴即将来临之际,韩信和项羽、张良等一批有识之士一样,走上了励志学兵的道路。

  韩信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的后裔,良好的家学传承使他有机会接触兵书、学习兵法。韩信出生于战国末年,早先由于七雄的长期战争,兵学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兵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又为韩信学习兵法提供很好的社会环境。贫困潦倒、漂泊寄食、胯下受辱的磨练,也对韩信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韩信牢记国破家亡的教训,志在国家,志在灭秦,志在使人民安居乐业。韩信认真钻研各种用兵的谋略与方法,期待自己将来有朝一日能成为叱咤风云、匡扶天下的英雄人物。清乾隆朝汉史学者王鸣盛认为:“(韩信)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2〕韩信的惊世才华以及他的忠诚思想、博大胸怀,都与他青少年时期在淮水岸边勤奋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韩信日后成为杰出军事家的必要条件。

  许多人为韩信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百战百胜的用兵谋略所折服,试图从中探究韩信兵学思想的本源。我国古代兵学典籍,卷帙浩繁,如汗牛充栋,韩信究竟学习了哪些兵书,历代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有云:“……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之一,被历代兵家视为经典,因此,这一论断也为历代学者所认同。

  穰苴本姓田,生卒年代不详,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将军、大夫。齐景公时,穰苴善用兵,败燕、晋之师,景公尊为司马之官,由是称为司马穰苴,子孙号马氏。司马穰苴严于治军,精通兵法。田氏代齐以后,齐威王命大臣整理古代兵法,将司马穰苴的军事论述附在其中,题名《司马穰苴兵法》,又称《司马兵法》或《司马法》。《汉书•;艺文志》记载为150篇,《隋书•;经籍志》和《唐书•;经籍志》都注为3卷,而今存之《司马法》只有5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其核心思想是治军以“仁、义、礼、让”为本。《司马法》包括了相当丰富的军事理论,书中论述了统率军队和指挥作战的经验,以及指挥员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军事制度和战争观点。它是我国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早期兵法理论的继承和总结,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上一页1234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