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标签:诸葛亮 刘备 马谡 关羽 曹操 孙权 赵云 张飞

2013-07-18 00:00:00三国 264人已围观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无疑是个天才。他学究天人,兼通儒、道之术。时运未至时躬耕于陇亩之中,“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颇悟道家顺其自然之理,时运一至,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得儒家进取之道。诸葛亮智计百出,难以捉摸,其一生的智慧或可以风喻之:

  风之为物,声于无形,飘忽不定,无孔不入。或轻柔入怀,消暑送爽;或冷洌劲急,透骨生寒。可高举于天,横空万里,可俯掠于地,细致入微。可掀惊涛以击岸,可助火势以燎原,可送风帆于江海,可挟冰霜于长天。悠然而起,悠然而灭,有鬼神莫测之机。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诸葛亮不平凡的出场。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几番推委。这段故事婉转曲折,扣人心弦,读来引人入胜。然而,这并不能简单的说刘备和诸葛亮是一个装腔一个作势的在表演,这里面也体现了诸葛亮不同寻常的智慧。其实,诸葛亮要刘备三次登门相请,几经曲折方才出山,与司马徽一再在刘备面前盛赞诸葛亮,却始终不肯直截了当的举荐他,在某种意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司马徽要对诸葛亮负责,诸葛亮自己当然更不会拿自己一生的前途开玩笑。常言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诸葛亮并非自甘老死山中的隐士,他每以管仲、乐毅自比,想像他们那样,建立惊天动地的大功业。诸葛亮既然胸怀大志,在“择主”方面就势必非常慎重。刘备虽然被曹操许为英雄,又有仁德之名,而且徐庶和司马徽也都认为他是值得为之效命的英明之主,但是诸葛亮仍要亲自考察一番。诸葛亮在刘备的殷勤相请面前,故作冷漠高傲之态,正是自重的表现,其目的也正是为了让刘备知道他的分量,知道人才的得之不易,因而更加尊重自己。果然,诸葛亮越拿架子,刘备越谦恭,等诸葛亮终于说出他那番石破天惊的妙论,证明自己确有真才实学,并非故弄玄虚时,刘备怎能不佩服的五体投地,把他奉若神明呢?然而,诸葛亮迟迟不肯见刘备除了谨慎和自重的因素外,也是实际情况的需要。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诸葛亮隐居隆中并不是要做隐士,他一直在密切的关注着天下形式的变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从一开始就看中了刘备,更没有证据说他早就为刘备谋划了天下三分的奇策。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设想,当他得知刘备准备请他出山时,他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思考,以提出一套适合刘备军团发展的可行性战略。而我们看到从刘备的一顾茅庐到三顾有一段不短的时间,这正好满足了他的这种需要(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刻意安排的)。否则,当他最后终于面对刘备满怀期待的目光时,如何能那么从容地道出他的隆中之策,并挂出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呢?

  “隆中定乾坤,三分藏玄机”——诸葛亮智慧的集中体现。

  “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