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甄氏的褪变与坚强

标签:文昭皇后 曹丕 曹植 曹操 崔琰 郑玄 曹叡 孙权 马超

2013-09-11 00:00:00三国 250人已围观

  在甄氏的身上我只能感觉到女人的悲哀,无法喜欢只能同情。甄氏出身于世家,聪慧灵敏饱读诗书,在战乱时广施恩惠赢得乡人的尊重,少女时代表现的颇为不同凡响,可以说就像电视剧《洛神》塑造的完美形象一样。

  然而到她走入曹家的时候,我们又看到的什么呢,她已经褪变成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为求在曹家可以立足,宛如宫斗小说中的女子一样庸俗不堪,有些让我想起苏童《妻妾成群》里的四姨太。(也许说的有些可怜,不过大致上如此)

  初时再嫁入曹家,表现得谦让友爱,常常劝说曹丕要多与其他姬妾亲近些,不要只关注她一人。这样很明显的与曹丕的原配任氏显出差别,甄氏的温驯与任氏的性格狷急相比后,曹丕自然的做出选择——驱除任氏。我们即便在这里不怀疑甄氏这种故意贬低自己反而彰显自己的心计,可是甄氏真的能容忍其他姬妾超越她吗?后面在曹丕疏远她之后,她不自觉的就写了一首《塘上行》,哀切悲感的埋怨曹丕的薄情。很明显的显露出她作为女子想求得宠爱的心态,显露出她并没有那么的宽宏大量。

  在曹府她不仅争取曹丕的欢心,而且很会谄媚于卞夫人。曹操带着卞夫人西征马超,曹丕留在邺郡巩固后方。中途卞夫人染病,消息传到邺后,甄氏哭哭啼啼的坚持要去为卞夫人侍疾,然而战争期间曹丕自然不会让她犯险,但已经给卞夫人留下孝顺的印象。第二年卞夫人随曹操返回邺城,甄氏又亲自前去迎接,见到这样的儿媳,卞夫人自然感动不已。后来的曹操南征孙权,卞夫人、曹丕及其甄氏的儿女都有跟随,甄氏染病在邺。过了一年之久,他们才返回邺郡,卞夫人惊讶的看到甄氏容光焕发,便不禁问你的儿女在外就不担心吗。而甄氏很巧妙的回答,有婆婆照看他们自然不担心。婆媳间常因儿女发生矛盾,而甄氏大方的让出抚养权,不可谓不聪明。也许就是因为曹睿等人常在曹操、卞夫人面前的缘故,才让曹操对他的这位伶俐的小孙子称赞不已。即便后来曹丕不再宠幸甄氏,但至少她的儿子有多半的继承几率。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甄氏开始褪变,也许就在袁家的时候。袁家是四世三公的豪门之族,几个儿子又常常争斗不已,那么搅在其间的甄氏很难避免不受影响。而进入曹家后,曹丕的姬妾之多是众所周知的,风流的才子为别的女人写情诗,她不可能完全不知,那么她出于自保做出这些举动也就可以理解。也许还有战争的影响,战争可以使人脆弱,也可以使人坚强。极端的体验难免会使人扭曲,不自觉的为求得生存露出卑微的心态。无论哪一种,对于这样的女人,我无法称赞但是同情在意她的遭遇。如果基于同理心,甄氏在困境中为自己为儿女的地位想方设法,也未失不是一种坚强。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得知究竟是什么毁了一个女人,但是在乱世生存的艰难应给予理解。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寻求到完美之人,不过可以欣赏他们的优点。就像我们在说及王熙凤一样,她并非一味的表现奸诈,对大观园里姐妹们的情深也满让人感动。

  而古代的文人之所以对甄氏抱持同情,并把她想象成完美无瑕的女人,是因为他们笔下的甄氏已经不是甄氏本人,而是投射有文人的影子,你完全可以把她想象成写文字的人。这可能有集体无意识在作祟的缘故,《离骚》中美人香草的喻指,传承下来的弃妇等意象,在古人心底的指向很明确,即遭受贬谪的文人。而甄氏的被曹丕所抛弃,被他们拿来隐喻,只不过是将弃妇的形象具体化到甄氏这个人身上而已,你也完全可以把甄氏看作被其他男人所抛弃的其他女人,并没有多少差别。从甄氏身上轻易的联想到自身的不受皇上宠幸,或者心有戚戚然,害怕有天会遭受这样的待遇,这即是古人的影射心理。既然甄氏喻指自己或者同类的人,那么文人自然而然的会把她塑造的完美无比,似乎帝王缺少了她就会造成很大的缺憾,其实并没什么。

  此外也有一个原因,即是曹丕篡汉,在古代这是一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彻底颠覆了君臣的伦理观念——我们也谈不上说他们迂腐什么的,他们抱持儒家信仰至少比现在没信仰好吧——那么有些文人故意塑造甄氏的坚贞,暗讽曹丕短视没眼光,败坏伦理观念窃取神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从他们的文笔即可看出,用反照的方法,极尽笔墨诉说甄氏的美丽贤惠、曹丕的狭隘不仁,形成很鲜明的对比。事实上,甄氏很有心计,而曹丕也并没有那么残酷无情。

上一页12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