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略论三国时期东吴的政变与辅政大臣

标签:诸葛恪 孙峻 诸葛亮 孙綝 孙休 司马昭 孙弘 吕据 滕胤 孙亮

2014-01-27 00:00:00三国 347人已围观

  先是诸葛恪孙权一死就杀了孙弘,从而独揽大权,诸葛恪很是敬佩自己的叔父诸葛亮,处处以之为楷模,所以也准备北伐,与诸葛亮北伐不一样,诸葛恪掌权后第一次出战大胜,但是也因为此胜诸葛恪开始轻敌,(诸葛恪很善于辩论,这点倒是很象演义中的诸葛亮,有传说《后出师表》就是诸葛恪伪作。)第二次便失败了,诸葛恪上台初始民众对之很欢迎,但是这次失败后民众怨恨之。(民众是很实际的,诸葛恪上台的措施给了民众很多好处,但是诸葛恪北伐失败,伤亡众多,便是令众人不满了。)孙峻趁机杀诸葛恪而代之,诸葛恪有大志,但是太过激进,年少得重任,与诸葛亮比能力经验都差了许多,(诸葛恪其才能确实有,从他上台中的措施便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其人太急功近利,一方面不相信别人,一方面又太过自信,不设防范,导致被杀。)诸葛恪一族全部被杀。孙峻掌权后比诸葛恪只有更糟,(诸葛恪的掌权和孙峻很有关系,孙弘本来谋除诸葛恪,但是孙峻告密,诸葛恪先下手为强了,所以诸葛恪对孙峻没有防范,于是被杀。)不过孙峻比诸葛恪要谨慎许多,虽然有数此谋杀孙峻者,但是都被其破之,而孙峻也很快便死了,其死的很离奇,传说是梦到诸葛恪所击,恐惧发病死了。(前面说孙峻是病死,假如做梦被杀生病也算谋杀,孙峻也可以算是被诸葛恪杀的了。)孙峻死后,孙綝代之,吕据不满,与滕胤共谋除之,最终两人都被孙綝所杀,孙綝日后又废了皇帝孙亮,立了孙休为帝,结果却被孙休所杀,孙休对孙綝孙峻狠之入骨,连他们的姓都去掉了,而为诸葛恪、滕胤、吕据平反,东吴的乱还没有平息,但是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足够了。

  说完了两国的事,我们继续说说两国之乱的根源。两国的乱子其实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

  其一:两国都是辅政大臣之间的争夺,两国不是没有其他人打过夺权的主意,但是都没有成功,除了孙休这个皇帝亲自动手,找了大将丁奉帮忙成功一次,曹魏那边曹髦想效仿之,(没错,孙休除孙綝是公元258年的事,曹髦意图讨伐司马昭是公元260年的事,说不定就是受了影响,不过假如他知道同一年被孙綝废掉的孙亮也和自己一样想讨伐之结果被废的话,或许就要考虑考虑了。)结果反而被司马昭杀了,死后还被司马昭假太后之手罚为庶民,可怜之。至于其他大臣都没有成功的例子。

  这不是没有缘故的,想造反要有资格,一个县令造反只怕能不能列进史书还要看看规模如何,那些地方大员造反都是因为长期经营的关系,才有胆量一试,这还要联络多方支持,至于权力中央,虽然三公九卿,但是真正执掌大权的也就是那数人而已,对于两国来说,便是那辅政大臣。这些个辅政大臣,一些本就是朝廷大员,所以选来辅政,他们得以辅政,权力自然更为稳固,如司马懿等人,便是那些本非重臣的有了辅政之权,也可以获得重权,如曹爽。而且作为辅政大臣,其权威甚高,除了皇帝与其他辅政大臣外,无人与之抗御,自然而然的,权争便在他们之中发生了。

  其二:皇帝年幼:两国的权争激烈和当时两国皇帝年幼,不能理政有着很大的关系,曹魏和孙吴两边的权争都是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结果辅政大臣得以掌控大权,若是皇帝年纪再大一些,就好象曹睿那般,辅政大臣的权力也有限,根本不会发生权争了,更不用说胜利者能威胁皇权了。

  蜀汉政治比其他两国稳定,除了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也是辅政大臣,但是他被刘备授予大权,其他人根本争不起来,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司马懿,没把位置留给他儿子的打算。)和刘禅长期在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主政大臣换了几波,但是皇帝没换,这争也争不起来,即便这个皇帝不太管事,但是只要不昏庸到如晋惠帝的地步就好了。

  其三:皇族与权臣之争,其实若是注意一下,曹丕,曹睿,孙权三人任命的辅政大臣都是这样一个特色,宗室与重臣都有。而日后发生的争斗也是在两者之间,只是两者正好结果相反,曹魏权臣胜利,东吴宗室胜利罢了。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