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标签:刘禅 诸葛亮 蒋琬 李邈 司马昭 刘氏袁绍妻 公孙渊 刘繇 孙皓 伊籍

2014-09-05 00:00:00三国 295人已围观

  事实上,刘禅并非懦弱无能之辈。

  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隆魏下台,称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

  氢史载,刘备生前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让其多学龄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曾这样评价刘禅:“朝迁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不是有心讽刺了?

  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在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极力加以规劝:“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刘禅的规劝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扣,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时,刘禅恐大司马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启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动。

  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殆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承相”的政局。

  深知君臣之道方得寿终正寝

  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或多或少存在有些许不谐音调,但刘禅却一直保持克制的态度,顾全大局。

  诸葛亮用人失误,刘禅安慰他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刘禅适时恢复了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诸葛亮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此时,大臣李邈上书,援引历史上吕禄、]霍光等人的例子,诋毁诸葛亮“身仗强兵,狼倾虎视”,暗指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会图谋不轨。李邈所说或是其真实想法,或是为了迎合刘禅的心思。但刘禅闻言大怒,将其下狱处死。这说明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内乱不可避免。

  不过,在对待诸葛亮之死这件事上,刘禅很有分寸。《襄阳记》记载:诸葛亮死后,下面一些地方都请求为他立庙,朝庭在议及此事时,认为不合礼仪,没有应允,于是,老百姓们就在节令之时,在郊野道陌上予以私祭。这进修,有言官出来说,这样不是个办法,可考虑在京师成才为诸葛亮立一座庙,但在京题为权臣立庙,对刘氏宗庙不敬的,于是对于禅也没有应允。最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等联合上表,建议在诸葛亮墓地附近立庙,“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没有固执已见。青年帝王刘禅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可谓亘古少有。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对此事高度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尽管如此,在取艾一支偏师突入蜀境,蜀汉方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刘禅却轻而易举地就选择了投降,这实在人让不可思议,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对于“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禅之对司马昭,示为失策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也就是说,正因为刘禅傻乎乎“乐不思蜀”的一番话,打消了司马昭的疑虑,最终才得以保全性命。或许,这是刘禅大智若愚的一种谋略?

  同样投降的,刘禅做了8年的安乐公后寿堪,而东吴孙皓则是被司马炎赐毒酒杀了。也许其中的道理大概在此吧。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