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三国 >

刘备与曹操权术韬略大比拼

标签:刘备 曹操 吕布 刘表 袁术 刘璋 陈寿 陶谦 程昱 张松刘璋

2014-09-15 00:00:00三国 274人已围观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时说:“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矫情任算……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区区数语,使曹操才干过人、机智狡诈、长于权术韬略的乱世奸雄形象跃然纸上。而评价刘备时却说:“先主(刘备)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曹操),是以基宇亦狭。”完全是一副宽容厚道、仁爱信义、拙于权术韬略的仁君圣主形象。

  继陈寿之后,在民间文学,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大力渲染下,曹操和刘备的上述形象更加鲜明和深刻。刘备“机(机智)权(权术)干(才干)略(韬略),不逮魏武”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更加根深蒂固。

  但问题是:假如刘备果真如此平庸,原本“贩履织席”的他,何以能够在那豪杰并起的时代力克群雄,鼎足天下?如此伟业仅靠“会哭”和“坐冷板凳”显然是得不来的。

  实际上,只要细细分析和品味一下《三国志》中曹操和刘备的言行就会发现,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刘备在机智、权术、才干、韬略诸方面丝毫不亚于曹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机智”比较

  尽管陈寿认为曹操“少机警”,杨阜贾诩、荀或等人也认为“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应变无方(不墨守成规)”。但这只能说明曹操确实机智过人而已,并不代表无人能及。《三国志》及裴注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堪称是曹操和刘备随机应变能力交锋的经典。

  在酒桌上,当曹操说破天下英雄唯有他们二人时,刘备因过度惊恐而掉了筷子。这时正巧天上响了一个惊雷,刘备马上随机应变解释道:“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一语掩盖了被道破心事后的失态之举,从而躲过了一场杀身大祸。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应变能力和演技,想在一代奸雄曹操面前蒙混过关是绝无可能的。当然,曹操的随机应变能力在陈寿笔下也多有表现,但蒙蔽的大多是吕布袁绍等心机寻常之辈,而刘备蒙蔽的却是工于心计的一代权谋家。谁高谁低,不辨自明。

  至于当机立断,不失良机,曹操更是远不及刘备。比如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在白门楼下生俘了吕布,吕布请降,结果“太祖(曹操)有疑色”,竟然打算改变主意,纳降吕布。关键时刻,刘备立即建议:“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丁原董卓,他们都曾是吕布的主公,都曾重用吕布,结果都被吕布所杀。)曹操这才点头称是,缢杀吕布,消灭了这位出尔反尔但又善战无前的劲敌。

  又如建安元年(196年),刘备因丢失下邳而投奔曹操,曹操明知天下英雄唯有自己和刘备,谋士程昱也一再建议:“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但在刘备面前,曹操似乎异常“弱智”,他不但不听程昱谏言,反而受刘备刨地种菜、浇水捉虫假象的迷惑,误以为他是胸无大志的“池中之物”,竟然派遣刘备领兵东击袁术。程昱和郭嘉听说放走了刘备,立即前去进言说:“刘备不可纵。”好说歹说方令曹操幡然醒悟,后悔不迭,派兵追赶,可惜“追之不及”。为将来争衡天下留下了一个最强劲的对手,使自己一统天下的宏愿最终成为一场空梦。可见,曹操在关键时刻往往优柔寡断,一再坐失消灭政敌的绝好良机。

  不仅如此,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别驾张松元欲作为袭取益州的内应前来投靠,然而“曹公方自矜伐,不存录松”,将这位夺取益州的关键人物拱手送给了刘备,使刘备既得到了益州众将,又得益州之地,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如果不是曹操失此良机,恐怕刘备就没有夺得益州的机会和可能,至少不会那么顺利地轻取益州。

  当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刘备才是优柔寡断、坐失良机的代表,理由有三:一是陶谦让徐州时他推三让四地要让与袁术;二是刘表诖荆州时他没有欣然接受,结果失去了占据荆州的良机;三是袭取益州时没有采取庞统在宴会上绑架刘璋或用阴兵猝袭成都的建议,结果劳师动众,损兵折将。其实不然。陶谦I临终前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不说应让给陶谦的两个儿子,却说应让给袁术,而当时的袁术因“奢恣无猒,百姓患之”早已臭名远播,这样推让显然是一种客套话。如此这般,让陈登、孑L融等人将袁术痛贬一顿,将自己褒扬一番之后,半推半就地就任徐州牧,比起一副迫不及待的模样急急上任不知要体面多少倍。

上一页12下一页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22862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